世界产量份额:美国在2017-2020年期间生产了世界32%的玉米(见图1)。其份额比2000-2004年减少了8%(见图2),当时它的份额是约40%。欧盟的玉米占世界份额也有所下降。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中国,南美和乌克兰-俄罗斯的玉米市场份额增加了约3% 到 5%。
产量:见图3,美国玉米每英亩174蒲式耳的产量比排名第二高的欧盟,产量每英亩120蒲式耳高出近55蒲式耳。比最低的其它类国家每英亩48蒲式耳的产量还是高出超过3倍。
见图4,2000年以来玉米增产百分比最小的是美国,乌克兰-俄罗斯和南美的增长百分比很高,甚至前者增长将近50%,但欧盟、中国和其它类国家等增长百分比差别并不大。
种植面积:见图5,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的40%在其它类国家,在所有6个地区里,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少,但自2000年以来,其增幅最大(见图6)。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种植面积超过了美国,增幅居第二位。美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幅度最小,而欧盟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。
玉米剩余或短缺:见图7,在所有6个地区里,与2000-2004年相比,2017-2020年的玉米产量和国内消费的年均差异都较大,这意味着玉米国际贸易起了作用。没有一个地区在剩余或短缺之间出现反转。有三个地区的产量为10亿蒲式耳,加上它们的玉米短缺(其它类国家)或玉米剩余的增加(乌克兰-俄罗斯和南美)。但是,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如果用份额来表示,欧盟的玉米短缺在大幅增长,而乌克兰-俄罗斯和南美的玉米剩余也在大幅增长。乌克兰-俄罗斯的出现和在南美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,对满足世界对玉米不断增长的需求至关重要。而美国和南美一起贡献了最多的玉米剩余,而美国玉米剩余占生产的比重下降了。
在美国和中国,玉米都是最重要农作物之一,规模和产量均位于世界前列。所不同的是,国内的玉米大多用于饲料和工业原料,自给率在92%以上,而美国的玉米则大量对外出口,价格优势明显,一度占到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60%左右。
而作为衡量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项指标,亩产量是比较各国玉米生产现状的重要标准。那么,美国的玉米亩产量到底有多少呢?
美国的玉米,究竟有多高产?
美国幅员辽阔,气候多样,各州政府因地制宜、根据特定的自然条件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区域,进而实现了大面积的区域化种植,这是美国农作物种植的一个重要经验。
美国的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中北部,这里形成了美国的“玉米带”(Corn Belt),一望无际,东西横贯上千里。美国的玉米种植区之所以集中在“玉米带”,这和玉米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。
玉米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是一种典型的喜温作物。玉米在开花授粉阶段,要求日均温度在25~27℃之间,对降雨量也有较高要求。美国“玉米带”的海拔不到500米,地势平坦,有机质肥沃,夏季的平均温度为21~27℃,降雨充沛,空气湿度大,很适合种植玉米。
美国玉米带的范围
以2017年的官方统计数据为例。这一年美国玉米最高的单产纪录为每公顷3.4万公斤,平均下来就是亩产量4533斤。同样是在2017年,中国玉米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吉林省,平均每公顷生产7740公斤玉米,折合下来的亩产量仅有1032斤。
抛开最高单产这一“极大值”,从全国的玉米平均产量来看,美国也具有明显优势。2017年美国玉米的全国平均单产为1.1万公斤/公顷(亩产1466斤),中国则只有6090公斤/公顷(亩产812斤)——我国玉米的平均产量只有美国的55%左右,整体仍有较大差距。
美国玉米为什么如此高产?
美国玉米高产的秘密,除了上面提到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、产生规模效应以外,还有以下几种原因。
第一,美国玉米的栽培密度不断升高,杂交品种的推广功不可没。
在上世纪30年代,美国玉米的种植密度还不到2000株/亩,亩产量只有200~400斤。到了60~70年代,栽培密度增加到3000株,单产提高到600~800斤。2010年前后,密度进一步达到4500株以上,亩产量超过1200斤。尤其是在肥沃的高产田块中,植株密度能达到5700~7300株,亩产超2000斤是普遍现象。
美国玉米的增产也离不开杂交品种的推广。从30年代到60年代,美国用30多年的时间普及推广了玉米杂交品种,平均每亩增产100斤以上;从60年代开始,美国又推广了玉米单交品种,果穗整齐,制种简便,使产量又增加了15%。据专家估计,美国玉米产量的增长有40%~50%都要归功于杂交品种的推广。
如今,美国的玉米杂交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,有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严格的种子管理制度,在种子的纯度、发芽率以及包衣的处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控制和精细的加工。
第二,从耕地、播种再到收获,全程机械化操作。
从1910年开始,美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速度开始加快,主要服务于耕地、播种以及中耕作业。到了40年代,美国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,代替了传统的人畜生产,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。
近30年来,一个美国农民能管理1000~1200亩的玉米田,每天的工时量却从之前的7.6个小时减少到了0.9个小时。在国内很多地区,田间摘穗、剥苞叶、脱粒以及切割秸秆等工作还是由人力完成,工作量大,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效率低;而在美国,全部的工作都由联合收割机等配套设备完成,节省了人力成本。
第三,高产竞赛对美国玉米的生产也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在1914年,美国的印第安纳州首次举行了玉米的高产竞赛,之后便迅速推广到了整个“玉米带”。这项农业生产竞赛不仅会颁发高产证书,还有非常优厚的奖金并予以登报。
直到现在,每年依然有很多农户报名参加高产竞赛,参赛者采用各种技术、千方百计地提高玉米产量。如此一来,群众生产玉米的积极性得以提高,新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得以借此推广,新品种的选育速度也快了不少。
中国的玉米生产,成本是个大问题
对于普通农户而言,最关心的还是生产成本的问题。而和美国相比,我国的玉米在生产成本上优势明显不足。
以我国玉米的生产大省为例,黑龙江省单位面积的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.29倍,河南省的生产成本则是美国的1.43倍。这些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和机械农机作业成本两大方面。
在农机作业的费用方面,全国的平均成本是美国的5.74倍,即便是成本最低的辽宁省也是美国的5.07倍。人工费用就更高了,全国单位面积的人工成本是美国的15.79倍,最低的黑龙江省也高达美国的7.39倍。
国内有报告显示,以2015年的各项生产成本为基数(具体指标见上表),如果国内单位面积的农机作业成本从美国的5.74倍降低为2倍,人工成本从美国的15倍下降到3倍,那么我国单位面积玉米的生产成本将比美国低上9个百分点。但现实问题是——这两项成本都很难降低下来。
总结
近年来,美国玉米的平均亩产量维持在1500斤左右,最高亩产超过4500斤;中国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在800斤左右,最高产的省份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。当然了,我国部分试验田的亩产量也能达到2000斤以上,但个例不具有代表性,整体水平还是明显落后于美国。
不得不承认,美国的规模化、机械化栽培模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。目前国内也出现了农场化集约经营的方式,生产能力较以往有明显提高,如果能得到推广普及,玉米的亩产量还能再上一个台阶。
对于中美两国玉米亩产量的差异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接下来看一下关于玉米的题目:
水果玉米(即超甜玉米)近些年引入中国栽培。它可生食,也可煮熟吃,剥下籽粒能做菜,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食品。据此完成2~4题。
2.我国北方水果玉米在品质和甜嫩程度上均优于南方,其原因是( )
A.热量较充足 B.生长周期长
C.水源较丰富 D.土壤较肥沃
3.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他作物隔离300米以上,其最主要目的是( )
A.方便耕地浇灌 B.利于作物通风
C.保证玉米品质 D.增加光照强度
4.目前以水果玉米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主要有:真空保鲜果穗、速冻果穗、甜玉米浆、甜玉米汁等蔬菜、饮料制品。该类企业布局除了要考虑原料外,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( )
A.水源 B.市场
C.交通 D.技术
【解析】:2.选B。3.选C。4.选B。第2题,根据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可知,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于南方,故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地区;北方地区热量较少,但作物生长的周期长,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,故在品质和甜嫩程度上均优于南方;根据夏季风进退的规律,我国南方地区雨季长,北方地区雨季短,故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丰富;南北方的土壤从总体上来讲,不能说哪个地方的土壤肥沃。第3题,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他作物隔离300米以上,虽然选项A、B、D三项都有一定道理,但最主要的是防止其他作物与之争水争肥,保证其品质不受影响。第4题,该类企业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,可运性差,其布局除了要考虑原料外,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市场
考点:主要农作物产区分布,不同区域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。